close
今天從電視上看到令人生氣的農委會的"農業政策",學者的觀點也很好笑,
主題是高接梨,農民反映說價格不好,歸咎原因是"產量過剩"及進口水果的競爭。
學者說,台灣的水果要往精緻農業發展,要種出更好吃的水果,不怕沒人要。
尤其是物料成本上漲,人工成本上漲,但銷售單價不漲反跌,對農民是很大的傷害,
所以現在政府及學者都致力於農業品種改良,種植技術精進....之類的。
農委會官員說明,對於產量過剩的問題會多注意,然後勸導農民減產....聽到這,我覺得這些人都腦殘了嗎~
農委會官員及這些學者,無力阻擋進口水果分食國內市場,同時,也無力把台灣水果推出國外,
因為不用明說的狀況是,有些進口水果都挾國家外交談判籌碼進到台灣,加上進口貿易商的助力,可說是勢力+資本雄厚,
反觀台灣水果,並不是不好,就憑那幾個青果合作社或是產銷班,簡直是相差懸殊,更別說要在國內外競爭。
農民好欺負,你有2分地(近約600坪)的小農,當官員勸你說少種的時候,你只能惶恐那要種什麼才有錢賺。
農業技術又更好笑了,當你明明今年的收成很好,水果也長得很漂亮,但大家都差不多,結果就是產量過剩....價格就掉了。
農委會的官員就會說農民都不配合....,所以台灣的農民很奇怪,有錢不會賺?
之前,有所謂的富農,都是在農地買賣的爭議上,有那種不願耕種的"農人",把地賣了蓋房子,比做農一輩子賺的多太多了,
這些人很懂政府的"農業政策",很取巧的,賺了各種的農業補助及優惠,反而是老實在那耕種的,求個溫飽都很勉強。
現在設法把農地給更多的限制,讓農地更不值得炒作,價格下滑,富農是少了,但那些繼續經營農地的人又有甚麼下場?
農委會給出更多的休耕補助,或鼓勵植樹,然後呢?
到底水果外銷有多困難呢? 要有當地的經銷,要懂國貿,壓匯,出口檢驗,長時間水果保存技術(運輸+銷售期的保存),
如果要農委會幫忙,銷中國,要協同陸委會的協助,銷國外,要協同經濟部國貿局,甚至有時還要外交部共同作業,
但農委會官員情願找最簡單的解法,欺負農民+ 一個大家都認同的說法,呼嚨過去就過去了,
反正農民大都是刁民,因為農民都不信任政府。
農委會官員都是這樣做事的,之前說"菜賤傷農",農民遭剝削,就說是中間商剝削,要徹查,
然後中間商也出來訴苦,要承擔運費,銷售風險....講白一點,他就是商人,賺些錢有甚麼錯?
都已經幾十年了,整個體系結構,農業政策,說實在的,看不出甚麼太多的進步,
大部分的農人還是維持舊有的體系在運作,2004年農業就業人口有64.2萬人,
當麵粉漲價時,馬總統只能說出弱弱的論點,要大家多吃米....囧~
只是更說出農民的悲哀,麵粉都能漲價,物價都漲,米卻不能漲價,國產農產品都不能漲,
這就是農委會的能耐,壓抑國產農產品的價格,讓"大家"的生活"好過一些"。
既然是這樣,農人就是比勞工更基層了,那就難怪農村青壯人口不再願意務農。
奇怪的是,在農村人口流失,年輕勞動力不足之後,農委會官員又在那鼓吹青年務農,真是矛盾,或是說叫人跳火坑,
很快的,這樣的斷層是無法補上了,要怎樣讓農業技術精進普遍的應用到各個農地呢?
60幾萬人,這是多麼大的一個生產單位啊? 卻又各自獨立分散,只有政府的農委會是唯一的統合機構,
這些人長期無力改革,讓這些因為結構出現的謬誤不斷的出現,只有不斷的補破洞,又補不完,還越補越大洞,
地方農會金融曾一度因為超貸成為金融黑洞,拖垮台灣金融,現在更像是財團經營,沒有多少施行農業政策的能力,
官員無能力變革改善,結果是轉了一大圈,還是得農民多忍耐,然後有更多人引以為鏡,我的志願絕對不會是農人。
主題是高接梨,農民反映說價格不好,歸咎原因是"產量過剩"及進口水果的競爭。
學者說,台灣的水果要往精緻農業發展,要種出更好吃的水果,不怕沒人要。
尤其是物料成本上漲,人工成本上漲,但銷售單價不漲反跌,對農民是很大的傷害,
所以現在政府及學者都致力於農業品種改良,種植技術精進....之類的。
農委會官員說明,對於產量過剩的問題會多注意,然後勸導農民減產....聽到這,我覺得這些人都腦殘了嗎~
農委會官員及這些學者,無力阻擋進口水果分食國內市場,同時,也無力把台灣水果推出國外,
因為不用明說的狀況是,有些進口水果都挾國家外交談判籌碼進到台灣,加上進口貿易商的助力,可說是勢力+資本雄厚,
反觀台灣水果,並不是不好,就憑那幾個青果合作社或是產銷班,簡直是相差懸殊,更別說要在國內外競爭。
農民好欺負,你有2分地(近約600坪)的小農,當官員勸你說少種的時候,你只能惶恐那要種什麼才有錢賺。
農業技術又更好笑了,當你明明今年的收成很好,水果也長得很漂亮,但大家都差不多,結果就是產量過剩....價格就掉了。
農委會的官員就會說農民都不配合....,所以台灣的農民很奇怪,有錢不會賺?
之前,有所謂的富農,都是在農地買賣的爭議上,有那種不願耕種的"農人",把地賣了蓋房子,比做農一輩子賺的多太多了,
這些人很懂政府的"農業政策",很取巧的,賺了各種的農業補助及優惠,反而是老實在那耕種的,求個溫飽都很勉強。
現在設法把農地給更多的限制,讓農地更不值得炒作,價格下滑,富農是少了,但那些繼續經營農地的人又有甚麼下場?
農委會給出更多的休耕補助,或鼓勵植樹,然後呢?
到底水果外銷有多困難呢? 要有當地的經銷,要懂國貿,壓匯,出口檢驗,長時間水果保存技術(運輸+銷售期的保存),
如果要農委會幫忙,銷中國,要協同陸委會的協助,銷國外,要協同經濟部國貿局,甚至有時還要外交部共同作業,
但農委會官員情願找最簡單的解法,欺負農民+ 一個大家都認同的說法,呼嚨過去就過去了,
反正農民大都是刁民,因為農民都不信任政府。
農委會官員都是這樣做事的,之前說"菜賤傷農",農民遭剝削,就說是中間商剝削,要徹查,
然後中間商也出來訴苦,要承擔運費,銷售風險....講白一點,他就是商人,賺些錢有甚麼錯?
都已經幾十年了,整個體系結構,農業政策,說實在的,看不出甚麼太多的進步,
大部分的農人還是維持舊有的體系在運作,2004年農業就業人口有64.2萬人,
當麵粉漲價時,馬總統只能說出弱弱的論點,要大家多吃米....囧~
只是更說出農民的悲哀,麵粉都能漲價,物價都漲,米卻不能漲價,國產農產品都不能漲,
這就是農委會的能耐,壓抑國產農產品的價格,讓"大家"的生活"好過一些"。
既然是這樣,農人就是比勞工更基層了,那就難怪農村青壯人口不再願意務農。
奇怪的是,在農村人口流失,年輕勞動力不足之後,農委會官員又在那鼓吹青年務農,真是矛盾,或是說叫人跳火坑,
很快的,這樣的斷層是無法補上了,要怎樣讓農業技術精進普遍的應用到各個農地呢?
60幾萬人,這是多麼大的一個生產單位啊? 卻又各自獨立分散,只有政府的農委會是唯一的統合機構,
這些人長期無力改革,讓這些因為結構出現的謬誤不斷的出現,只有不斷的補破洞,又補不完,還越補越大洞,
地方農會金融曾一度因為超貸成為金融黑洞,拖垮台灣金融,現在更像是財團經營,沒有多少施行農業政策的能力,
官員無能力變革改善,結果是轉了一大圈,還是得農民多忍耐,然後有更多人引以為鏡,我的志願絕對不會是農人。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