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上都說刻板印象常常都是錯的...容易導致判斷錯誤,
最近新聞上暗示說到軍官學校今年自願放棄預官學籍的學生似乎有較多,
因此八年級生被貼上了豆腐族的標籤,還有電視評論說八年級後段更糟,大概是豆花族。
我覺得聽了很困惑,前陣子的電視裡才講八年級生勇於實踐,更務實,優秀可期之類的~
但也只困惑了三秒鐘,很快就發現,兩種說法都是以偏概全,
抓了幾個人就代表全部,好像也沒那麼大的代表意義吧?
另外又說,
4年級 檸檬族 又酸又澀,但有益健康,道德感強烈之類的~
5年級 水牛族 埋頭苦幹,固執不求變
6年級 蘋果族 生在富足的年代....這是啥啊?
7年級 草莓族 用草莓形容抗壓性低
其實很明顯的...這是由上往下看的批評,以前總是聽到五年級生批評說一代不如一代,
我是不清楚4年級生有比三年級生更刻苦耐勞嗎? 4年級生沒被1或2年級生嫌棄說沒長進嗎?
翻翻過去那段過往,我們好像不會說我們不如古人怎樣怎樣...
4年級正當權,5年級等接手做大位,6年級還在中堅奮鬥,然後就貶低正在基層的7年級和8年級,
其實,這樣根本不會或得更高的尊重,尤其是努力破除過去的威權,已經有顯著成果,
怎能又透過另一種方式,找到一個理由說法,
試圖來鞏固某個年齡層的"威權"....只為了更好指揮底下的人。
很明顯的,4年級生沒法帶領社會全體走出一個新局面,面對多變的局勢,是既困惑又苦惱,
5年級生,沉的住氣,亦步亦趨緊跟在後,吹捧巴結,等著一個機會上去...只是未來的挑戰更大,
6年級生,學生時代經歷過經濟上升的年代,受到的誘惑更多,瘋狂追逐,正焦頭爛額,卻也開始面對更多的失落,
7年級生,學生時代經歷台灣社會一連串改革之後,方向還未定,出社會就面對經融海嘯/經濟衰退,正開始被狠狠剝削...
與其說,一代不如一代,不如說,每一代都有不同的進度,
當初有十大建設,現在有高鐵,有捷運,資訊普及,社會更開明....你要怎麼比?
台灣社會的軟硬體都有改善的空間,有很多需要建設,老一輩需要年輕一輩供養,
怎麼走? 往哪走? 都不能少了誰,社會水準取決於最底層的人...沒必要急急忙忙的把機會剝奪,把這些年輕人往下拉,
如果真有本事,這些7年級和8年級都是4/5/6年級的責任,要讓這些人發揮得比以前更淋漓盡致。
不然,台灣社會上層沉重的壓力,很容易就壓垮這些底層,
尤其是,年輕人的高失業率,等於說,很多人一出社會就要面對大環境的挫折,
而4/5/6年級在社會仍需要往前走的情形下,卻不能找到事給這些人做...
那些靠台灣社會資源賺錢很多的人越來越沒社會責任,藉機壓縮工資成本,
工資是十幾年前水準,相較十幾年前物價成本都已經不知漲幾番了,
社會人口越來越多,複雜度增加,分工更細,連主管都少了高處的視野,只擔心底下基礎出紕漏,位置不保,
動不動就叫人下台的民代,看似為民盡力...卻是沒盡心,
如果可以給個合適的指導改進,而不是只是每次演出痛批的戲碼,會不會比較有建設性?
以前再怎麼財政困難,都很清楚要做十大建設的規畫,雖說不是每件都成功,至少知道規劃社會進步的藍圖,
台灣社會要再進步,很多工作都還要持續進行...只是遲遲看不到政府作為,這社會似乎更不容易安居樂業。
最近新聞上暗示說到軍官學校今年自願放棄預官學籍的學生似乎有較多,
因此八年級生被貼上了豆腐族的標籤,還有電視評論說八年級後段更糟,大概是豆花族。
我覺得聽了很困惑,前陣子的電視裡才講八年級生勇於實踐,更務實,優秀可期之類的~
但也只困惑了三秒鐘,很快就發現,兩種說法都是以偏概全,
抓了幾個人就代表全部,好像也沒那麼大的代表意義吧?
另外又說,
4年級 檸檬族 又酸又澀,但有益健康,道德感強烈之類的~
5年級 水牛族 埋頭苦幹,固執不求變
6年級 蘋果族 生在富足的年代....這是啥啊?
7年級 草莓族 用草莓形容抗壓性低
其實很明顯的...這是由上往下看的批評,以前總是聽到五年級生批評說一代不如一代,
我是不清楚4年級生有比三年級生更刻苦耐勞嗎? 4年級生沒被1或2年級生嫌棄說沒長進嗎?
翻翻過去那段過往,我們好像不會說我們不如古人怎樣怎樣...
4年級正當權,5年級等接手做大位,6年級還在中堅奮鬥,然後就貶低正在基層的7年級和8年級,
其實,這樣根本不會或得更高的尊重,尤其是努力破除過去的威權,已經有顯著成果,
怎能又透過另一種方式,找到一個理由說法,
試圖來鞏固某個年齡層的"威權"....只為了更好指揮底下的人。
很明顯的,4年級生沒法帶領社會全體走出一個新局面,面對多變的局勢,是既困惑又苦惱,
5年級生,沉的住氣,亦步亦趨緊跟在後,吹捧巴結,等著一個機會上去...只是未來的挑戰更大,
6年級生,學生時代經歷過經濟上升的年代,受到的誘惑更多,瘋狂追逐,正焦頭爛額,卻也開始面對更多的失落,
7年級生,學生時代經歷台灣社會一連串改革之後,方向還未定,出社會就面對經融海嘯/經濟衰退,正開始被狠狠剝削...
與其說,一代不如一代,不如說,每一代都有不同的進度,
當初有十大建設,現在有高鐵,有捷運,資訊普及,社會更開明....你要怎麼比?
台灣社會的軟硬體都有改善的空間,有很多需要建設,老一輩需要年輕一輩供養,
怎麼走? 往哪走? 都不能少了誰,社會水準取決於最底層的人...沒必要急急忙忙的把機會剝奪,把這些年輕人往下拉,
如果真有本事,這些7年級和8年級都是4/5/6年級的責任,要讓這些人發揮得比以前更淋漓盡致。
不然,台灣社會上層沉重的壓力,很容易就壓垮這些底層,
尤其是,年輕人的高失業率,等於說,很多人一出社會就要面對大環境的挫折,
而4/5/6年級在社會仍需要往前走的情形下,卻不能找到事給這些人做...
那些靠台灣社會資源賺錢很多的人越來越沒社會責任,藉機壓縮工資成本,
工資是十幾年前水準,相較十幾年前物價成本都已經不知漲幾番了,
社會人口越來越多,複雜度增加,分工更細,連主管都少了高處的視野,只擔心底下基礎出紕漏,位置不保,
動不動就叫人下台的民代,看似為民盡力...卻是沒盡心,
如果可以給個合適的指導改進,而不是只是每次演出痛批的戲碼,會不會比較有建設性?
以前再怎麼財政困難,都很清楚要做十大建設的規畫,雖說不是每件都成功,至少知道規劃社會進步的藍圖,
台灣社會要再進步,很多工作都還要持續進行...只是遲遲看不到政府作為,這社會似乎更不容易安居樂業。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